神的遊戲

看見在推廣同人文應標示清楚一些屬性,針對主要角色死亡這一點有些異議。

雖說衍生創作性質較特殊,不能完全以原創的原則去看待,有些比較過度情節的標註警告之類方便大家識別也是常情,但私以為「強調主要角色死亡」這點我難以接受。

小說有鋪展的脈絡,一開始言明主要角色會死就提前把哏曝光了,完全破壞閱讀體驗。有點像是,推理小說一開始就把死者列出來的感覺。只要看到這個人做任何事都會想他是不是要死了。

不曉得是不是有些人平時閱讀的習慣在遇到衍生創作就會有另一種標準。

同樣都是寫小說,同樣講技巧講鋪陳,對於平時習慣閱讀的讀者我而言,「閱讀」這件事沒有雙重標準,它就只是閱讀而已。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閱讀習慣,想知道後面的情節可以等連載多一些的時候自己去看結局再決定要不要追,但為什麼要略強硬地「建議、提倡、推廣」迫作者把自己埋的東西事先講清楚?

也許這麼多年來我從未真正站在「同人圈」用圈內的角度看過事情。無論是寫或是讀,我只是以一個寫作者與閱讀者的身份在從事這些事。頂多是衍生小說它會有比較具體的受眾,我知道我在和誰溝通,僅此而已。

另一方面,與友人討論時她覺得看同人是一種娛樂,所以想提先知道角色死亡或是結局HE/BE,可以避開一些不想看的,或是開頭看得很愉快結尾卻很難過的狀況。

這牽涉到每個人的閱讀習慣,這種習慣沒什麼問題,只是我不會這樣想而已。

娛不娛樂由文本決定,我不會因為這很歡樂就找來看,或是因為很歡樂就不去看。身為一個很作者本位的人,尊重作者會是我所有的前提。

這通常更多體現在,作者進行實驗性創作被罵的時候。我一般會用「去理解作者想做出什麼、做到了什麼」的角度去看待,而不是用個人喜好去論斷好看或難看。

總之,作者是神。我不鼓勵神對我揭示未知命運的謎底。
that’s all.

藺晨。

電視劇第一集看見藺晨,直覺這人是哪兒得罪了造型師⋯⋯
戲看完,他成了我的白月光。

真不知我到底為何老攤上這種角色⋯⋯

最後那場吵架的戲我根本從頭哭到尾。撿到林殊,看著他當了梅長蘇,最後再陪他成全他自己。藺晨說不認識林殊是氣話。他比誰都還懂。

久別再見,梅長蘇對他坦然說我不太好的時候我好心痛。能得知己若此,舉重若輕的情份很令人動容。

藺晨,哎。藺晨。幸好有他。

 

──

和人討論了一會兒,想想仍是不忍。

明明是個通透灑脫的人,卻得眼見摯友死去甚至必須親手送他去死。再如何疏狂瀟灑,最終將所有的情懷都給了一個人,糾結得要死虐到內傷我還是老是喜歡上這種人QAQ

生日祝福

敝公司有莫名其妙的寫生日卡習慣。每月就是生產線作業似的傳來一張又一張卡片,簽名寫上祝福,再傳給下一位同事。

認識的倒還能寫出一些東西,別的單位根本不認識的也會傳來。過往總是很誠實地分享各種感受,耗盡心力簡直內傷。今年開始不這麼做了,依然會寫下當時想到的祝福或是絮叨,不認識的便一視同仁也不想寫什麼別出心裁的東西。

今天看著傳來的兩張卡片,決定了本月的生日祝福。

Life is a long hard journey.
Wish you have a nice trip.
Bon voyage!

其實也就是最近一段日子的感觸吧。生命實難,各種掙扎痛苦但我仍想好好地活。

Crash

突然很清晰記起上一次為了家裏的事崩潰的場景。哭叫嘶吼踢打牆壁把自己關起來全身發抖淚流不止。被逼到臨界點就會崩潰,而崩潰是有實體的。

長時間壓抑的東西一夕潰決的感受很難形容。

晚上和娘聊了一陣子,掛了電話不禁想,若還在病得厲害的時候,這段日子來承受的大概早把我逼瘋了也不會到現才忍無可忍吐苦水。

從不覺得自己有多好,但也無法長時間一聲不吭地承受各種有意無意的不信任與傷害。人究竟是何苦為難自己拖垮別人。

人言

這世界上的人似乎很容易對自己其實並不那麼了解的事大發議論。譴責也好護航也罷,我總疑惑為什麼只看到片面的事實就能這麼義正詞嚴。

可以思考,討論,反覆辯證,卻不見得非得大聲嚷嚷不可。

說得太多想得太少,思慮不周確實是種毛病但首先得有病識感才有得治。

越熱烈越荒蕪

最近生活一直很滿。工作上一直在上課學東西,離開公司以後是另一種頹廢耽溺的飽和狀態;家裏也不時有事要忙活,有時候會很懷疑活著到底是怎麼回事。

總有放不完的煙花那般,熱熱烈烈卻隱隱不安。

說到底我從來沒有辦法放過自己。沒有辦法讓自己擺脫那種終究會一無所有的虛無。越熱烈,越容易惶惶不安,幾近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