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閱讀這回事,每個喜歡的作家大抵都會有一本決定性的作品;也許不見得是最好的,只是於我有重要意義。

放在村上來說,是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東野是白夜行;江國香織是冷靜與熱情之間;馬家輝是死在這裏也不錯;黃碧雲是無愛紀。諸如此類。

也不單是書,音樂,電影,所有廣義的閱讀範圍皆然。

又到了亂畫藍圖胡亂許願的年末,希望今年在各方面都能走得更遠,讀得更多。依然揮霍,但少一點徒勞吧。

關於那些仰望在意與不在乎

一千個人一千個哈姆雷特,都說爛了。而我想說的是,你看見的哈姆雷特,別人並不關心也不在意。

和人聊起某作家,該人個性嚴肅不失幽默,散文作品深刻富有人文關懷,小說恢宏,語言魅力驚人;然而對方說,作品好人卻不能只見表象,和他工作過的人頗有微詞,甚至用上了沽名釣譽這麼嚴厲的字眼。我訝異卻也失笑。身為他的學生,他怎麼工作的我如何不知。

人太容易用片面認定一個人的全部,看見他的嚴格卻看不見他真正的追求與用心;可是話說回來,人又有什麼義務去了解這些?

見過他的好,他的深刻,願意花更多的力氣理解與包容因為他值得。然而對他無感的人,以片面論斷的人,又怎麼能強求。沒有百分百的完人,也沒有誰能受到所有人的喜愛,不過投緣而已。

哎但我還是很訝異有人這麼看他,真的,很訝異。

他是那種認真到讓學生羞愧的老師,嚴謹到令人必須打起一百二十分精神去面對的學者、作家。他是一道站在文學院一隅我甚至不敢上前打擾的身影,儘管當他轉過頭,總會略帶靦腆衝著你笑。

改變

時間的潛移默化真是有趣的事情。

討論EC活動方案時,我首先想到的是系統的限制以及若要開發新功能怎樣才比較順暢好做。入行時不斷被提醒要從工程角度看事情,曾幾何時我已完全變成工程師思維了。

(然而討論旅遊行程時才因為太文科人角度看事情把友人搞得要崩潰,只能說上下班時間是不同人吧。XD)

人總是這樣,不知不覺就變得面目全非。也許是最初希冀的樣子,也許不是。

有時候會問自己是否成為了想要的樣子。想要的那麼多,至少,我還能說自己沒有辜負曾經說想要的那個我。

求神

無意間聊起求神還願這回事,便順著思考了一下拜拜的事。

廟裏那麼多人求神問卜,是否有認真想過若真應驗了,該拿什麼去還。如果發生什麼影響生命的重大事件,或因此得到了過多的好運,人難道沒有想過未來有一日也許都得還回去麼。

比起寄望老天保祐,我更相信所有的事情是有定額的。好運也是,人一生的好運就這麼多,一次都求光了後面就沒有了。

去參拜、求神,無論是帶貢品甚或捐錢修廟,人真的認為,所捐獻的跟所獲得的東西是等價的嗎?於我而言,不隨便求神也許更因為人根本是還不起的。

人為求得不屬於自己的好運,盲目虛設一個有求必應的強大的第三者,藉由向他祈願而把自己的貪婪妄念明知不可為的都倒給他;因為這個強大的第三方是「無條件慈悲」、「無條件愛人」、「不求回報普渡眾生」,人很放心的把所有的該不該的事情都向他傾吐,渴望求得庇佑。無法面對自己的命運,只好虛設一個包容一切的絕對強勢的力量。

算不上是什麼無神論者,頂多是不可知論者;只是覺得世上沒有什麼理所當然的事,神又憑什麼理所當然無條件的回應祈願呢。

清澈

透澈清醒的人,可能會是一個淡薄自苦的人,覺得生命沒什麼意義反正終究是一場幻覺;也可能會是瀟灑無拘、率真任性的模樣,像是藺晨。

我喜歡清醒,無論是以什麼姿態面對世界。後者一直是我最喜歡的一類人,這種人不常有,但很珍貴。

我活成前者而總是貪慕著後者。直到方才朋友和我聊起,我才真正意識到,清醒不必得自苦。

介於前後者之間,時而任性時而自苦。

每個人都有他存在的姿勢,不斷地掙扎調整,直到不再大面積地磨損。

神的遊戲

看見在推廣同人文應標示清楚一些屬性,針對主要角色死亡這一點有些異議。

雖說衍生創作性質較特殊,不能完全以原創的原則去看待,有些比較過度情節的標註警告之類方便大家識別也是常情,但私以為「強調主要角色死亡」這點我難以接受。

小說有鋪展的脈絡,一開始言明主要角色會死就提前把哏曝光了,完全破壞閱讀體驗。有點像是,推理小說一開始就把死者列出來的感覺。只要看到這個人做任何事都會想他是不是要死了。

不曉得是不是有些人平時閱讀的習慣在遇到衍生創作就會有另一種標準。

同樣都是寫小說,同樣講技巧講鋪陳,對於平時習慣閱讀的讀者我而言,「閱讀」這件事沒有雙重標準,它就只是閱讀而已。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閱讀習慣,想知道後面的情節可以等連載多一些的時候自己去看結局再決定要不要追,但為什麼要略強硬地「建議、提倡、推廣」迫作者把自己埋的東西事先講清楚?

也許這麼多年來我從未真正站在「同人圈」用圈內的角度看過事情。無論是寫或是讀,我只是以一個寫作者與閱讀者的身份在從事這些事。頂多是衍生小說它會有比較具體的受眾,我知道我在和誰溝通,僅此而已。

另一方面,與友人討論時她覺得看同人是一種娛樂,所以想提先知道角色死亡或是結局HE/BE,可以避開一些不想看的,或是開頭看得很愉快結尾卻很難過的狀況。

這牽涉到每個人的閱讀習慣,這種習慣沒什麼問題,只是我不會這樣想而已。

娛不娛樂由文本決定,我不會因為這很歡樂就找來看,或是因為很歡樂就不去看。身為一個很作者本位的人,尊重作者會是我所有的前提。

這通常更多體現在,作者進行實驗性創作被罵的時候。我一般會用「去理解作者想做出什麼、做到了什麼」的角度去看待,而不是用個人喜好去論斷好看或難看。

總之,作者是神。我不鼓勵神對我揭示未知命運的謎底。
that’s all.

人言

這世界上的人似乎很容易對自己其實並不那麼了解的事大發議論。譴責也好護航也罷,我總疑惑為什麼只看到片面的事實就能這麼義正詞嚴。

可以思考,討論,反覆辯證,卻不見得非得大聲嚷嚷不可。

說得太多想得太少,思慮不周確實是種毛病但首先得有病識感才有得治。